成都第31屆大運會是黨的二十大后我國舉辦的首場國際大型體育盛會,也是國家重大主場外交活動之一。辦好這場國際標準、中國風格、青春風采、巴蜀特色的體育盛會,就是要以世界青年聽得到、聽得懂、聽得進的好聲音,充分展現中國人民充滿生機、積極熱情的生活,展示中國的自信開放、和平友好形象。
掌握主動權,讓中國聲音在國際上“聽得到”。新中國成立七十余年來,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,綜合國力躋身世界前列。隨著國家影響力的不斷提升,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。然而,與之不相稱的卻是中國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仍處于弱勢地位、邊緣位置,在國際上仍存在“有理說不出”“說了也聽不見”的現象。要始終保持主動,以賽為媒,敢于發聲,利用好大運會宣傳窗口期,遵循對外話語體系的獨特規律,尊重世界大學生運動員這一特定受眾,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,用最直觀生活場景呈現,加快破除外國青年對中國形象的“有色濾鏡”。
增強自信心,讓外國青年對中國聲音“聽得進”。長期以來,許多外國青年對中國的了解非常有限,他們獲得中國聲音的渠道基本只有西方媒體,致使偏見與“反差”在他們的內心根深蒂固。要堅持自信大膽的開放,通過與絢麗的巴蜀文化交流互鑒,讓世界青年真實感受寬窄巷子里的人間煙火、玉林路上的小酒館、春熙路的繁花似錦、成都南的熙攘人潮,了解一個真實、立體、全面的成都,從中激發“書香中的中國”“藝術中的中國”“科學中的中國”的求知欲,進而成為提升中國形象的重要力量。
提升傳播力,讓中國聲音讓外國青年“聽得懂”。國家形象樹立和傳播的關鍵,不僅在于“向世界人民說什么”,也在于“怎么向世界人民說”。當然,在“聽不懂中國”這句話的意思中,并不是淺顯地指聽不懂中國話,而是指聽了中國聲音,卻感受不到可信、可愛、可敬的中國形象。要創新方式方法,善于運用各國青年樂于接受的方式、易于理解的語言,讓“國際范兒”和“中國味兒”相結合,讓他們有“共鳴”、能“共情”,讓中國形象潤物無聲、直抵人心。同時,也要謹防在宣傳領域的“削足適履”“邯鄲學步”,不斷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、公信力。(王萬國)